孫明高董事長一行應邀出席灣區首屆會長、秘書長年會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成立四十周年,從探路者到引領者,匯聚無數深圳人的拼搏與努力。2020 年也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一年。面對新冠疫情的影響,國際經濟關系的緊張,中國經濟發展面臨挑戰。中央指出“要加快形成國內大循環為主,國內國外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2020年12月11日,鳳凰網廣東聯合灣區招引平臺等數百家商會、協會、校友會成功舉辦“灣區首屆會長、秘書長年會”。活動現場,深港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市科技局原副局長張克科、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商報總編輯丁時照、深圳社會組織研究院院長饒錦興等知名人士分享了《雙循環背景下科技、資本、產業的合作機遇》、探討《如何打造有凝聚力、有影響力的社會組織》等熱點話題。此外,《春天的故事》詞作者蔣開儒老師與大家共同唱響《堅強的中國》。魯商聯盟會常務副會長、廣東山東商會常務副會長、廣東省山東煙臺商會會長、深圳市齊魯總商會會長、深圳市魯商聯盟主席、深圳市樂天成控股集團董事長孫明高,深圳市樂天成金控集團董事長趙延軍應邀出席年會。
“深圳經濟特區40年40人”之一、《春天的故事》詞作者 蔣開儒
動能 | 國內國際雙循環 加快推進科技產業發展
“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必須從要素驅動轉型為創新驅動。”賽馬資本董事長劉冰云在論壇中提到,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崛起,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存在著降低的趨勢,未來的經濟增長潛力將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內需的挖掘程度。2020年上半年,中央提出了“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要求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加快推進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當前,我國在全球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已經占據一席之地。他談到,新一代信息技術給產業帶來了發展機遇,在抗擊疫情和復產復工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5G+云計算的運用實現了通信暢達,通過與其他技術的深度融合,吹響了疫情反攻的沖鋒號;物聯網技術貫穿于疫情排查、監測、預警、防控、救治、管理等環節,推動自動化,打造出安全高效的“技防”百寶箱;大數據技術的廣泛應用在疫情溯源和監測、疫情態勢分析和研判、疫情防控和部署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吹散了疫情發展的迷霧。
機遇 | 融合協調相互促進 推動大灣區高品質發展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張克科表示深圳四十年從邊海小鎮到如今的國際大都市,奇跡般崛起的背后蘊藏著無數的嘗試與艱辛的奮斗。從改革開放初期傳統產業的興起,到高新技術產業的蓬勃發展,深圳的產業演進見證著深圳的崛起歷程。
加大科技攻關力度,發揮數字經濟優勢,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實現品質發展的重要支柱和動力軸。張克科談到基于這一點,共創全球有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形成灣區發展的共同點、支柱和動力軸,是區域融合協調發展的動能,也是灣區面向未來的大方向。此外,還要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動力軸,發揮國內國際兩個互為供給側的大市場,做好人才、合作、利益三個重大制度的設計,做好四個“科技+”的疊加示范平臺,銜接好若干個五年規劃可持續發展。
灣區首屆會長/秘書長年會成功舉辦 共探雙循環背景下合作發展
破解 | 商協會攜手產業園 實現價值雙向賦能
“五入園既是商協會破局之道,也是產業園招商難破解之道。”中國商協會服務工作委員會常務副主任王?提出,針對目前商協會存在著種種挑戰,例如規模小、缺資金、缺人才、運營模式落后等困難,商協會應該與產業園融合互通、創新服務,實現價值雙向賦能。
五入園即項目入園、人才入園、資本入園、商協會入園和專家智庫入園。據王?介紹,專家智庫入園解決了園區及園區企業發展頂層設計問題;商會行業協會是資源和信息的載體,入園解決了園區長效資源流動問題;資本入園為園區和園區企業解決了資本不足問題。而項目入園和人才入園是相互關聯,也是園區創造增量盤活存量的重要抓手和園區招商引資的內循環。他表示,沒有產業整合與運營的產業園不是真正的產業園,沒有科學定位和系統規劃運營的產業園沒有核心競爭力,只有“商協會+產業園”模式才能實現共建共享共贏。
據悉,本屆年會大灣區近300名會長/秘書長參會,共同探討雙循環背景下的合作機遇,在論壇分享與精彩晚宴中深入交流,推動資智聯動、助力雙循環,續寫“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