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投資生態旅游延伸陽光海岸線
廣東海洋經濟總量連續七年位居全國第一,“藍色文化”正在發力。在近日出臺的打造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規劃中,保護與充分利用珠三角自然海岸線成為塑造陽光海岸的重要行動。從今年起,廣東還將通過立法,用12年時間新建海洋與漁業自然保護區166個,并面向民間資本敞開大門,投資者可在國家濱海公園建設等生態旅游項目上一展經營才華。
濱海公園成投資新秀
據統計,廣東目前共有濱海沙灘174處,長達572.1公里,已建成33處濱海旅游區,濱海旅游業年收入近700億元。但一大批典型自然生態系統、瀕危物種和有價值的歷史自然遺跡仍有待高素質的投資開發與保護。
為了使海岸成為旅游的理想之地,廣東將借助香港、澳門在旅游業方面的成功經驗和資源優勢,推廣生態旅游,合作發展濱海旅游業。在新型運營模式中,珠三角有望推出國內第一個國家濱海公園。濱海公園將以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海洋景觀保護為主,兼顧濱海休憩娛樂的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據悉,世界上第一個國家濱海公園1973年在美國出現,香港也擁有4個濱海公園,而中國內地至今尚未有此嘗試。
粵東、珠江口及其附近、雷州半島西部海域等具備了一大批有此潛力的自然資源區。有鑒于此,國家濱海公園首先考慮選擇珠江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或珠海加蓬列島珊瑚礁生態系統作為試點,這一區域離珠三角城市群接近,能夠迅速產生社會影響力,達到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高水準管理才可雙贏
根據規劃,海洋保護區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投資者在緩沖區建設濱海公園時可以進行適度的景區景點開發和旅游服務建設,在實驗區景觀價值高、便于開發的區域建一流的生態旅游區。
專家提醒,為避免區內建設過多的建筑物,原則上執行“區內旅游,區外住宿”,新建設施要與周圍環境協調一致。
按照“誰保護、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投資開發商獲得獨家牌照后,每年向政府交納一定的管理費作為保護區保護基金,在保護區內開展多種經營、生態旅游等項目,獲取收入的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先征后返還。
廣東省海洋與水產自然保護區管理總站介紹說,隨著生態旅游的發展和基礎設施的完善,游客的消費將給濱海公園創造十分可觀的經濟效益。從國外經驗看到,民間投資參與其中將具有廣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