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工業機器人在漢量產 網友擔心失業
長江日報訊 記者從武漢工業機器人技術交流會上獲悉,武漢首個“純國產”工業機器人已進入量產階段。
干著最苦最累的活,卻任勞任怨、一絲不茍,今后這樣的好“員工”將大量在漢產生。昨日,記者在武漢奮進電力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看到這一情景:一排涂成紅漆的“機器人”,不斷地來回運動,重復規定動作。與想象中人形、精致的外表不同,這些機器人似乎更應稱為“機械手臂”,它們都有一顆“中國芯”。
“從內到外,從硬件到軟件,包括減速機、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我們的工業機器人都有自主知識產權,屬于‘中國芯’。”武漢奮進公司總經理、下海創業的徐擊水教授表示,“我們是武漢第一個走通這條路的企業。”
“2012年,全國新增2.9萬臺機器人,其中國產品牌只占4%,十分可憐。”徐擊水介紹,大部分的機器人生產,都集中在歐洲和日本的4家企業——瑞士ABB、德國KUKA以及日本的發那科和安川電機,人稱“四大家族”,核心技術也大多掌握在它們手中。
徐擊水介紹,機器人最核心的幾個部分是減速機、控制器、伺服電機等,許多“心臟”部件國內無法生產,只能依賴進口,有一些甚至買不到。
徐擊水表示,他的團隊已全面突破控制系統和高性能精密減速機等關鍵技術。另據介紹,除操作系統外,徐擊水的機器人使用的軟件,包括編輯工具、接口、仿真軟件等均系自主研發,編程甚至比國外機器人更靈活。
核心部件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導致進口機器人的價格居高不下。一臺工業機器人價格達100萬元以上。徐擊水表示,“中國芯”機器人的成本,比國外產品低30%—60%。原因除了省下大筆專利費之外,跟產品定位也有關系。該公司目前推出的產品,主要用于搬運、碼垛等低端領域。“這些產品干的是重體力活,不要求有太高的精度,因此更便宜”。
徐擊水介紹,公司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市場路線。“國際一線廠家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大部分用于汽車廠,如武漢的很多日系車廠用的大多是日本機器人。我們就‘曲線救國’,從外國人不做的低端領域做起,先得到用戶認可,再慢慢向高端擴展產品線”。
市經信委機械裝備處處長李永戈介紹,武漢工業機器人產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奮進”是武漢第一家產品完全“國產”并進入市場的企業。
人物>>>
教書匠圓了機器人夢
徐擊水做電力起家,卻一直有個“機器人夢”。
1993年,徐擊水、張子蓬等4位當時武漢水利水電學院(現已并入武漢大學)的年輕老師開始嘗試“下海”,2001年創立奮進電力。去年,他們的公司收入已達2億,在“帶電作業”領域成為國內領跑者。
“30年前我們就有做機器人的夢想。當時在我們一位老師的指導下,還真做出來一個。”
那是一個為水利閘門除銹的機器人。“閘門除銹,用刀子是刮不下來的,要用鋼球砸,一砸粉塵漫天,人受不了,必須穿著潛水服干活。當時那個機器人的理念,在今天看來都挺先進的,甚至可以手把手地教它。這在技術上是不容易的。”張子蓬感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成果最終沒能轉化。
自此以后,徐擊水對機器人念念不忘。“中國是少有的制造業大國,中國的機器人卻嚴重滯后,讓人震驚和慚愧。”今年,徐擊水總算圓了自己的機器人夢,做出一批工業機器人。接下來,他希望在武漢形成一個機器人產業集群,帶動武漢智能制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