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應攜帶理想上路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連任后首次演講就強調制造業復興對于美國經濟復蘇的重要性,并宣布新建多個制造業基地。2013年2月17日,澳大利亞工黨政府也公布了一項支持本國制造業創新發展并促進就業的10億澳元計劃。。
奧巴馬提到的制造業和我國的制造業有一定的差別。美國鼓勵制造業回歸,還是建立在以高科技為核心的高端制造業,我國現階段的制造業大多集中在產業低端,兩者暫時不會產生激烈的競爭。但中國制造業大量產能集中于低端制造產品的現狀急需改變。目前低端制造產能過剩,一旦全球產業升級這部分產能會被迅速淘汰,使中國制造業產生較大的波動。
在外部市場需求不旺,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去年的中國制造業發展呈現總體增速放緩的跡象。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均值低于歷史平均水平,僅高于2008年金融危機時的年均值。
種種跡象表明,創新已經成為推動各國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誰能實現創新突破,誰就能在技術革命中取得先機。中國制造業同樣要尋求創新。此外,“十二五”規劃將高端設備制造列為七大戰略產業之一,而要發展高端制造就必須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技術升級同樣離不開創新。
不過,中國制造企業似乎缺乏創新的動力。
2013年初德勤和美國競爭力委員會聯合發布的《2013全球制造業競爭力指數》顯示,中國的制造業競爭力指數在當前以及未來5年均位居榜首。但報告也顯示,中國得以繼續保持“世界工廠”的地位,仍然主要依靠低廉的人力和原材料成本。
靠低成本競爭而不是差異化競爭往往會使制造企業的行為具有短期化、投機化傾向,而短期化的行為導向非常不利于企業創新。創新和研發需要長期專注、不計成本的投入,如果大家都抱著能賺就賺、賺快錢的想法,這種‘短平快’的思想是無法創新的。
這種問題產生的原因大抵是中國的制造企業大都沒有“制造精神”。制造業企業如果只談賺錢,很難完成升級。中國制造業必須要注入精益求精的精細工業精神。只有這樣企業才能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建立永續經營的地位。
同時,在我國政府對市場環境的優化也是一大重要因素。目前的企業發展具有很強的政策依賴性,政策導向將會對企業行為產生十分重要影響。現代企業只有在公平、良好和穩定的市場環境下才會有動力創新、發展,沒有企業愿意在多變的政策環境下過分投資。政府應更多地從市場角度思考。一方面規范政府行為,把配置資源的職能交給市場,減少對經濟的干預;另一方面運用法律手段維護市場公平和秩序,同時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對企業加以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