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跑馬圈地到精耕細作 2012或成中國 工程機械制造行業拐點
“在投資含義上,新型城鎮化意味著房地產(行情 專區)、水泥、新型建材、機械(行情 專區)設備和大眾消費品將是新城鎮化過程中受益的‘五朵金花’”,發改委有關專家表示:“而其中三項都與工程機械制造業有關,因此可以說從今年開始,前期低谷運行的中國工程機械制造業必然開始復蘇。”
“但這并不意味著從2006-2012年七年之間行業那種‘跑馬圈地’的粗放式經營增長模式可以延續。”上述專家表示:“變革勢不可擋。前期積累的過量產能要消耗、核心企業的規模也已經擴大至無法再只追求速度。‘精耕細作’已經成為目前行業企業變革的趨勢。好消息是,就過去的2012年的情況來看,以中聯重科(行情 股吧 買賣點)為代表的行業領先企業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開始著手調整。”
2012:“跑馬圈地”難再續
“2012年行業與企業的問題其實是一個系統性隱患多年積累的結果。”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的一位專家如是對記者分析說:“這個隱患就是‘跑馬圈地’帶來的產能過剩,以及在高速發展中對于發展模式以及運營能力等方面調整的疏失。”
“自2006年開始,至2008年四萬億投資政策出爐到底頂峰,至2011年仍在消化四萬億基礎設施投資。”上述專家分析道:“中國發展GDP中主要依靠投資、尤其是基礎建設投資,在為國內工程機械企業帶來年均60%以上增長幅度的同時,也埋下了‘禍根’。長期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資帶來了貌似無盡的需求,而在這種‘需求’刺激下,行業企業在前期最主要做的事,就是用盡全力‘跑馬圈地’,擴張產能。”
“這種GDP發展的本質其實就是用明天的過剩產能來消耗今天的過剩產能。”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一針見血的指出了這種發展模式的弊病。
而從2011年年中開始的,延續至2012年全年的宏觀經濟減速,戳破了這種類似“龐氏騙局”的增長。據國家統計局7月13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初步測算,2012年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22709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8%;電力(行情 專區)、房地產、鐵路等實體經濟增速基本都在一位數幅度內增長。
“一個普遍的現象是,國內經濟發展速度快,行業的市場就強;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放緩,行業市場就差,這樣一個企業群體局限于國內市場競爭,行業性產能過剩就成了一個跳不出的魔咒.”在12月份新華社對中聯重科董事長詹純新的專訪中曾如是寫道。
根據包含中聯重科、三一重工(行情 股吧 買賣點)以及徐工等中國最主要的八家工程機械行業上市公司的前三季報數據顯示:除中聯重科實現主營業務增長17.77%外,其余七家的平均增幅為-20.89%;除中聯重科實現凈利潤同比增長16.74%以外,其余七家的平均增幅為-51.30%。
“因此,要改變機械工業目前局面必須從全產業鏈各個環節著手,對長期形成的現有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尤其是要抑制同質化產能盲目擴張,增強“軟”能力,變追求產品的“大、重”為“精、細、靈”。”對于如何解決2012年行業出現的問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如是指出.
中聯重科:2012“精耕細作”是出路
“中聯重科能夠在2012年連續保持營收與凈利實現‘逆市’雙增長,依靠的就是不同于前期行業發展主流的‘精耕細作’的模式。”中聯重科品牌管理部負責人對記者表示:“這種‘精耕細作’主要體現在發展模式與運營調整兩方面的開展。”
“首先是發展模式上。中聯重科從建立以來就一直以‘穩健增長’作為企業的發展模式。”該負責人表示:“而這種‘穩健’的節奏,一方面表現在固定資產投資與人力資源成本的控制上,另一方面也體現在公司產品銷售的毛利波動控制上。”
據2012年中聯重科與三一重工的中報數據顯示,三一重工的固定資產原值余額為167.16億元,計提折舊5.26億,其中計入管理費用為1.58億,推算計入成本中折舊約為3.68億,占其總折舊70%。按其2012年半年度年固定資產規模,則在2012年每月將產生折舊約0.88億元,前三季度產生折舊約7.89億元,其中每月計入成本折舊0.62億,前三季度計入成本約5.58億,占總成本2.06%,第三季度成本中折舊約為1.86億,占第三季度成本2.82%。而中聯重科2012年半年度固定資產原值為63.72億元,前三季度成本中折舊攤銷為2.02億,占總成本0.79%,第三季度成本中折舊攤銷0.7億,占第三季度成本1.08%。
另外,鑒于上交所與深交所的披露規定差異,目前,對于行業內主要企業2012年的員工人數尚無準確數據。但就2011年披露的情況來看,三一重工2011年支付給職工的薪酬為36.08億元,總職工人數為51827人,平均薪酬為6.96萬/年,其生產人員人數為30609人,按平均薪酬推算則其生產人員薪酬約為21.30億,占總成本6.60%。中聯重科11年總職工人數為28833人,其中生產人員人數為14017人,2012年前三季度直接人工占總成本3.52%。11年度三一重工總人員比中聯重科多22994人,生產人員比中聯重科多16592人,因其對外宣稱未裁員,2012年前三季度按其11年人數推算,則總人數多于中聯重科的部分將多支付約12.0億薪酬,生產人員多于中聯重科的部分將多支付約8.66億薪酬,第三季度總人數多于中聯重科部分將多支付4.0億薪酬。
“通過對于固定資產投入以及人力資源投入的規模控制,中聯重科在固定資產折舊與人員支出上成功實現了規模控制與風險管理,在‘節流’方面通過降低成本,從而實現毛利率的增加。”一位業內人士如是分析道:“不僅如此,中聯重科在產品銷售的毛利率波動控制上,顯然也有自己的心得。”
據數據顯示,2012年前三季度,中聯重科每季度毛利率分別為32.1%、35.3%與35.6%,而三一重工相應的數據則分別為38.4%、32.9%與26.1%。
“由毛利率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看出,中聯重科的每季度毛利率相對穩定,不同的銷售規模、不同的產品結構影響毛利率變動幅度僅在0.3%-3.2%左右。”
“ 通過對于固定資產投資與人力成本的控制以及產品毛利率的波動幅度控制,中聯重科通過‘穩健增長’的發展模式成功的實現了在較長時間內的成本控制與利潤水平控制,從而實現了在中報與三季報的披露中成為行業內唯一一家成功實現連續營收與凈利雙增長的企業。”
“其次,則是對于企業運營管理的調整。”上述負責人繼續介紹到:“2012年中聯重科通過‘項目制’改革,打破了原來各分公司、事業部各自為政的局面。在集團層面實現了以項目為單位,以研發為核心、以效率為目的新模式,來整合整個集團生產、科研層面。”
據該負責人介紹,2012年中聯重科在企業管理制度層面的項目化整合主要集中在精益化生產與企業管理平臺信息化建設方面。
“在精益化生產方面,集團目前進度的推進主要集中在年初精益化生產二期項目以及7月末順利通過驗收的計量管理系統上。前者主要在混凝土機械公司開展,而后者則涉及到總部、混凝土機械、路面機械等8個分公司、20個二級機構和88個三級機構。”上述負責人介紹到。
除此之外,4月份漢壽制造部精益生產項目已正式啟動;6月份中聯重科還邀請日本精益生產專家內田恒男進行了系列主題培訓。
8月份,中聯重科混凝土機械公司電子商務平臺正式上線;10月份,中聯重科與SAP公司簽署信息化戰略合作協議,引入SAP的最新技術,對現有的IT系統進行擴展升級,并搭建起統一的應用系統信息化管理平臺,以改善研發流程,實現技術開發與市場需求的無縫對接;11月份,工程機械行業首個三維電子零部件圖冊在中聯重科工程起重機公司DMS系統正式上線.
“而在研發層面,項目制的推進則主要集中在對于國家重點研發項目的開展上。”該負責人表示。
據了解,在2012年,中聯重科單獨或者牽頭研究開發了兩大國家級重點項目:一是作為“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建筑施工裝備關鍵技術研發與產業化》項目的關鍵課題之一的雙輪銑槽機項目,另一個則是國家863計劃重點項目 “工程機械遠程維護及監控系統”.
“很明顯,中聯重科在2012年通過對于‘穩健增長’發展模式的堅持以及在企業管理、科技研發方面的‘項目制’改革,延續了從建企以來就形成的‘精耕細作’的優良傳統。”上述品牌管理部負責人稱:“2013年,雖然隨著國家城鎮化政策的立項與實施,基礎設施建設會繼續升溫,行業也必然會有所起色。但是中聯重科仍然會堅持經過困難與歷史所驗證的正確模式來前進。同時,中聯重科也希望行業內的其他同行也能通過不同的具體措施來實現企業發展模式的改進,從而共同促進行業發展趨勢拐點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