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中心全力助推工程機械產品質量提升
在中國工程機械行業,位于北京延慶的工程機械軍用改裝車試驗場(SYC),國家工程機械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以下簡稱質檢中心),其地位和作用是非常獨特的。從1976年開始,伴隨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質檢中心一直以“把好行業質量關”作為準則,努力推動行業產品質量水平的提升,成為行業發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近些年來,在行業快速發展和邁向國際化的大背景下,質檢中心大力淬煉自身水平,積極與國際化接軌,質量監督檢驗工作呈現出一派新氣象。近日,記者專訪了質檢中心主任李建友。
記者:眾所周知,質檢中心在行業具有特殊地位,請您介紹一下質檢中心的發展歷程。
李建友:國家工程機械質檢中心是伴隨著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逐步成長起來的,始建于1976年,當時隸屬于機械工業部,屬于中礦局和軍工司來管理。過去質檢中心的定位是圍繞著機械行業的工程機械整機產品的檢驗和市場的準入來開展第三方行業服務的機構。從1976年至今,從過去工程機械的一個領域的產品技術檢測,延伸到現在五大技術,涉及到汽車領域的技術合作,另外還有民航—航空設備技術檢測,同時,我們有軍品的檢驗任務。另外我們還成立了機械工業環保機械檢測中心,圍繞著環保機械展開的檢測技術的研究和驗證。我們的組織機構也進行了調整,目前擁有的220位員工,涉及6個檢測研究所。其中第一研究所主要負責工業車輛產品檢測、研究;第二研究所負責土方與路面機械;第三研究所主要是汽車產品和起重機械;第四研究所主要是地面航空設備和掛車;第五研究所從事裝載機械產品的檢測;第六研究所涉及到工程機械的汽車零部件檢測;同時我們的興力通達公司為行業的配套服務提供技術幫助;另外還有一個環保機械檢測中心。中心近期改選了新的領導班子,其中,我負責行政工作;四位副主任分別是雷曉衛、呂東、李鐵生、黃雪,黃雪同時擔任SYC的黨委書記。隨著行業的發展,SYC為行業提供服務,從最初單一的檢測服務到現在的檢測標準認證等一系列成套體系的認證。根據行業的需求,我們完善了我們的檢測裝備,從過去的以整機實驗為主導的實驗模式,逐步向實驗室零部件檢測的試驗方式轉變。每年檢測中心按照國際導則17025標準對質量體系進行不斷完善提升,同時我們對工作人員持續開展培訓,使他們高效的滿足實驗室工作的需求。另外我們對檢測裝備按照國際實驗室的要求提升我們的檢測水平。在近三年的規劃中,我們每年投入近一千萬,使我們的檢測裝備在國際化的要求達到國際的認可。我們的愿景目標就是達到國際工程機械與專業汽車權威的實驗室,為行業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按照這個要求,我們分了三個階段來實現這個愿景。第一階段是打造平臺;第二個是快速發展階段,SYC已經進入了這個階段;到2015年,我們要達到第三個階段,就是獲得國際間的互相認可,建設成為國際權威實驗室。
記者:現在質檢中心的哪些質檢裝備是與國際的裝備標準相匹配的?
李建友:按照產品劃分,一種是汽車,一種是工程機械。工程機械包括整機產品和零部件,這種實驗模式。以工程機械整機產品實驗來看,我們建場的初期,參照了英國奧伯丁試驗場模式和日本的建筑機械院模式來建設的。一開始,我們的起步就非常高,是按國際水準建立的,在整機的可靠性方面,在性能實驗手段方面,都是具有國際水準的。我們零部件實驗室的建設相對比較緩慢,但是在“十二五”規劃中,零部件實驗室已經成為重點投入的項目。與國際接軌還需要三至五年的時間。汽車因為比工程機械的發展要早,汽車領域的檢測中,我們的整機實驗還有一些零部件的實驗,我認為我們是與國際相接軌的。特別是標準化工作汽車,中國汽車的標準基本上按照歐洲的標準來等同采用的,我們的實驗手段也與國際相接軌。特別是一些部件,如發動機、安全帶、門鎖、玻璃和燈光實驗,這些都是按照國際統一標準建立的。
記者:您長期從事工程機械產品的質檢工作,回看“十一五”期間,您認為中國工程機械產品的技術、質量,已經發展到什么樣的層面上?還存有哪些問題呢?
李建友:工程機械產品和汽車產品都是發展速度比較快的行業,特別是汽車,作為中國的支柱型產業,受到社會和政府的高度關注。在“十一五”期間,我們也是工程機械產品的制造大國,這兩個行業相比,我更感覺工程機械的發展和進步要遠遠超過汽車行業。在“十一五”發展過程中,工程機械靠著行業企業的努力,靠著政府的支持,包括媒體和協會,大量的這種第三方服務機構的推動,工程機械產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在“十一五”期間,我們工程機械的產品質量、技術和可靠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十五”期間可能是翻倍的提升,特別是在質量和外觀造型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所以得到了世界各國的用戶、企業同行業的認可。第二是我們產品的出口量,在“十一五”期間有了一個大的提升,而在“十五”期間,我們國內的采購商對于高端的大型規格的大多依賴于進口。但是我們離發達國家也有一定的差距,在精細化的制造技術方面,在產品的可靠性和微動性方面,表現的還有差距。這些差距,一個方面主要體現在基礎的零部件,第二個方面是汽車工業還是比較落后,工程機械與汽車,某些方面還是接近的,但是我們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主機廠的制造能力,通過“十一五”這一輪的提升,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我們的主導企業,主機廠,我認為他的制造能力,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發達國家同行企業的制造能力。
記者:近幾年中國的主機制造商都開始向大噸位的起重機進軍,徐工、中聯和三一都不約而同的發布了3000噸以上的起重機,您如何看待大噸位起重機市場、您認為追求大噸位的意義是什么?
李建友:談到大噸位移動起重機的意義,我認為它主要目的和意義是就是能夠證明我們中國的制造能力和技術水平。我認為大噸位起重機在中國和國際的市場份額是相對有限的,大噸位起重機使用的空間主要是在重大的施工場所、特種重大的項目上實現大跨度和相對起升高度上來完成工作的,而不是來完成它的相對起重量的工作。大噸位起重機大部分的使用主要是用在特殊施工現場的,它的工作效率及頻率、它的產品發揮的作業率不是很高,但是能解決國家發展重大施工項目的作用。這個產量我認為不會是很大,因為它的主要意義是在于引領我們行業的提升,而且帶動其他系列化產品的提升。對于能生產多大噸位的起重機我認為是根據國情、經濟發展和國家的政策相適應的,因為它的用途基本上是在重大的施工現場,如果我們國家沒有這些大型項目,那么其他的基本項目用中小噸位的起重機就可以實現,而不需要大噸位的設備,任何事情都是辨正的,它能完成大的作業要求但是各方面的維護、運輸都會帶來很大的成本,這樣能夠中小噸位完成的項目我們盡量用它們完成,我們還是要按照現有的國情來研究使用,不一定我們非要追求有多少大噸位設備的發展。
記者: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請您談一談質檢中心未來的發展規劃。
李建友:質檢中心的發展伴隨著工程機械行業發展而確定發展規劃和遠景目標,我們對工程機械行業發展前景充滿了信心,畢竟我們中國發展的今天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鄉差距還很大,要縮小城鄉差別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任務。質檢中心也有信心做好自身的工作,我們制訂了自己的發展戰略和近幾年發展的規劃目標,我們按照國際實驗室的模式正在與他們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合作,首先我們和意大利的認證實驗室進行了合作組建了合資公司,開展了CE和E-MARK認證工作,已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我們通過意大利在歐洲進行了注冊,我們的實驗室是一個互認的檢測機構;另外我們要打造國際這種區域化的平臺建設。
我們在國內為了提高工作效率,準備在國內設置若干個分支機構,來為我們廣大的工程機械制造商服務。在國際平臺建設方面,我們除了國外實驗室的合作,下一步還要和他們的檢測機構進行合作,計劃在國外設置分支機構開展國際業務,圍繞著這樣的目標規劃,我們從實驗室的能力建設方面、管理方面包括我們人力資源的配置方面都制訂了詳細的規劃,在自身的實驗室建設方面我們準備在三年內投資3000萬改善我們的設施建設,同時我們還想通過跟行業各方面的合作來共建實驗室,來組建我們的合資公司,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運行模式構架來實現我們的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