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氣東輸為我國能源市場帶來新課題
把新疆的“能源之海”與東部沿海地區聯接起來,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整體國力增強的證明。再過兩個月,經過近3年艱苦建設和運營的西氣東輸工程,即將實現全線商業供氣。這不僅意味著一項舉世矚目的建設工程勝利竣工,更標志著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即作為繁榮和富裕象征的天然氣,正在大規模走進國人的經濟生活,全國性的天然氣市場開始加速發育。西氣東輸,為我國能源市場帶來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新課題。
--西氣已由前景不明到暢銷市場
由于與煤炭等傳統能源產品相比價格偏高,與天然氣相關的法規和市場體系不完善,加之缺少大管線長期穩定供氣的經驗,西氣東輸工程開工后,下游市場普遍對西氣價格以及相關供氣模式提出懷疑和抱怨。但現在的情況是:西氣已由“前景不甚明朗”變為“暢銷”,說明我國經濟對能源、特別是清潔能源的巨大需求并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據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氣東輸管道分公司介紹,目前中國石油已與首批38家下游用戶中的28家簽訂了“照付不議”供氣合同,已成功向其中22家用戶供氣,預計到今年底,28家簽約用戶將全部用上西氣。
2004年是西氣東輸工程投產第一年,預計全年可售氣13億立方米,主要供應長江三角洲地區以及河南、安徽市場;2005年,預計西氣東輸工程售氣量將猛增至50億立方米左右,一些天然氣發電廠有望成為西氣使用大戶;2007年底之前,西氣東輸工程將達到120億立方米的設計年輸氣能力,幾項指標均比原計劃大大提前。
專家分析認為,西氣之所以能突破價格障礙,或者說價格已不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能夠迅速為市場接受,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使東中部地區對能源呈現“渴求”狀態;二是國際市場石油和燃煤價格近期持續大幅上漲,一定程度上凸顯了天然氣的性價比優勢,淡化了“高氣價”的消費心理;三是西氣東輸大管線工程高速度建設,拉動了地方接收管網加速建設,為擴大天然氣供應打下了物質基礎;四是在中央政府統一協調下,各地政府和下游用戶逐漸理解并支持西氣東輸這一國家重點工程,與供氣方共同縮短了新興天然氣市場的培育過程,體現出社會各方團結協作的精神。
現在,從東部省市以及下游用戶的角度來看,如果當初中央沒有決策上馬西氣東輸工程,或者工程建設進度出現拖延,要想保證當前所需能源動力,將是不可想象的。
--西氣東輸工程提前達到盈虧平衡點?
全線向下游市場商業供氣,意味著西氣東輸工程的重心以及各方關注的焦點,開始由管線建設轉向管線運營管理以及下游市場開發。而近期有關西氣東輸的兩條信息頗耐人尋味:一是因未能達成一致意見,作為主營方的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與殼牌、埃克森美孚等《合營框架協議》各方終止了協議,這意味著當初被視為建國以來最大規模中外合作項目的西氣東輸工程,將由中國石油一家經營。二是由于下游市場培育速度快、起點高,加之工程規劃和建設不斷優化和提前,投資總規模得到有效控制,預計2006年底之前,投資巨大的西氣東輸工程將提前達到盈虧平衡點,順利實現預期的投資回報。
這兩條表面上看似矛盾的信息,可能有許多或明或暗的理由解釋,外方作為老牌上市公司,從商業化運作和股東利益考慮,要求西氣東輸工程達到15%的投資回報率,比中國石油方面的指標高出3個百分點,似乎也有其依據、無可厚非,但這一重大項目最終未能實現中外合作,實在可以讓各方重新了解和認識具有中國特色的能源市場,真正發現這一市場區別于國際常規市場的獨特魅力和發展規律,否則只有品嘗錯失機遇的苦澀。
西氣東輸工程分東西兩段分步建設和運營的戰略規劃,使下游市場在去年10月就開始陸續用上來自陜西靖邊的“先鋒氣”,“品嘗”到了清潔高效能源的好處,為下游市場全面開發多爭取到一年多的培育期,先發效應明顯。而且,西氣東輸大管線對下游市場天然氣接收和使用能力的帶動作用,超乎許多人想象。
以鄭州市場為例,使用中原油田天然氣已有十多年歷史,年總用氣量不過8000多萬立方米。隨著西氣東輸大管線穿境而過,鄭州市場天然氣用氣規模年增規模達5000萬-6000萬立方米。西氣東輸工程也大大加快了上海天然氣普及程度,預計今年全年新發展和置換的天然氣用戶將達30萬戶,今年底,上海天然氣居民用戶總數將超過110萬戶。以此速度來判斷西氣東輸工程最終的投資回報,恐怕要比中國石油的自身估計還要樂觀。
--從“受寵”到“氣荒”需要幾年時間?
據了解,自去年10月陜西靖邊至上海的西氣東輸東段工程投產以來,一些用戶的實際用氣量不斷突破原計劃。鄭州燃氣公司和安陽彩玻集團是西氣東輸工程的最早用戶,原計劃到2007年,用氣量分別達到2億和2.7億立方米,但兩家用戶近期提交的明年需求就已分別達2.2億和2.7億立方米。上海是西氣東輸工程的最大用戶,原計劃明年使用西氣7億-10億立方米,但實際使用可望達到15億立方米。
專家介紹,西氣東輸工程完工后,還將在沿線建設多座增壓站,對管線進行壓縮加密,最大年輸氣能力可提升至170億立方米。但下游市場61家用戶近期經過自我評估后匯總的數字表明,到2010年,其天然氣需求將達298億立方米;到2020年,根據經濟增長速度測評,需求將進一步提升至500億立方米。屆時即使東海天然氣田加大產能,中原、蘇北油田的天然氣以及陜京管線予以“支援”,市場缺口也非常大,未來東部沿海地區有可能像眼前的“電荒”一樣出現“氣荒”。
其實,6年前投入運營的陜北至北京天然氣管線,已出現“氣荒”先例:這條管線加上配套儲氣庫,向北京年輸氣能力最多為30億立方米,但北京在全面優化大氣環境質量的壓力下,2005年天然氣市場需求將達38億立方米,2008年奧運會舉辦時,年需求將達到58億立方米,缺口超過25億立方米,建設“陜京二線”已提上議事日程。
西氣東輸工程自然也不可能完全滿足下游市場需求,而由其“引燃”的天然氣消費市場正在膨脹。西氣東輸管道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認為,西氣基本滿足下游用戶需求,最多可支撐到2010年。及早對西氣東輸管線進行技術改造、提升運營能力,已勢在必行。一些下游用戶甚至提出了建設第二條天然氣東輸管線的設想,這恐怕是當初上馬建這條建國以來距離最長、管徑最大管線時所沒有想到的。
--進口天然氣能否與西氣合作共榮?
在西氣東輸工程全線貫通、即將全線商業供氣之際,上海、浙江、山東以及遼寧、天津等東部沿海省市,繼廣東、福建之后,不約而同啟動了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汕頭市還計劃建設廣東第二個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其中除山東外,各省市進口液化天然氣大多選擇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作為合作伙伴。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西氣東輸讓更多用戶了解并“鐘情”于天然氣。
無論是為了滿足市場長遠需求,保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發展,還是為了構建能源供應多元化格局,提升能源安全系數,積極醞釀進口液化天然氣,都是富有戰略眼光之舉。同時,各方應該發現,東海氣、西氣與進口氣相繼進入市場舞臺,不僅將形成一種既激烈競爭、又互補合作的市場關系;也是凝聚各方力量,建設一個全國性統一高效天然氣管網或東部沿海地區天然氣管網的重要契機。
可以說,近兩年愈演愈烈的能源和電力緊缺,激發了沿海省市加快進口液化天然氣的積極性,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難免各自為戰,分散經營,追求速成,而難以兼顧不同氣源的相輔相成關系以及全國統一天然氣管網建設。有專家指出,今后協調組織好各沿海省市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與國內氣源統籌發展,并建設全國統一天然氣管網,作為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應該成為中央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的一個課題。
從長遠來看,海外天然氣市場與國際石油市場不同,由于天然氣儲量巨大,開采運輸等技術不斷優化提高,在當前和今后較長時間內都是“買方市場”,比較容易獲得,對中國能源安全供應至關重要。以上海為例,目前已初步將進口液化天然氣項目定在洋山深水港二期規劃港區,建設規模為每年進口300萬噸液化天然氣(相當于41.4億立方米天然氣)及總裝機240萬千瓦的天然氣發電廠,項目總投資約5億美元,計劃于2005年開工,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前兩年建成。目前,英荷殼牌聯合俄羅斯公司、馬來西亞石油公司以及中東地區的能源供應商都在積極爭取成為上海液化天然氣的海外供應方。如何依靠市場紐帶,將西氣、東海天然氣、進口天然氣代表的不同利益集團與地方消費市場長遠有效地連結起來,真正成為經濟與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懈動力,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