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找尋全球化競爭制勝法寶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深化,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看準了中國龐大的市場,紛紛進駐中國。由于我國勞動力價格相對西方發達國家有著較大的優勢,因此大多數跨國企業都把自身的供應鏈體系延伸到中國。這些企業由于自身信息化管理水平較高,所以對國內合作伙伴的信息化能力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希望我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也能實現信息化,這無疑對我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國內最大的物流供應鏈管理軟件供應商博科資訊董事長沈國康透漏,其實早在這之前,中國一些具有前瞻性戰略眼光的企業已經瞄準了物流供應鏈管理這一管理方法并加以運用,以期通過建立全面、完善、有效、快捷的現代物流供應鏈體系,來解決我國企業因規模小而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因結構全、開支大、內部層次繁多、結構臃腫而不能形成合力;大多數企業重復低層次競爭而導致的兩敗俱傷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在中國數量最多,產業最龐大的制造業對物流供應鏈系統的需求最為旺盛。但由于這樣的企業只是鳳毛麟角,所以在整體上,還不足與實現與跨國企業的供應鏈資源整合。
為什么跨國企業對供應鏈管理有著如此之高的要求呢?這是與現代企業的性質息息相關的。任何一家全球化制造企業的供應鏈構成都是復雜且脆弱的,涉及產品的設計、生產、銷售一直到回收的各個環節,如果平常不注重對物流供應鏈的信息化管理,一旦其中的任何一環出現了信息的缺失或管理上的問題,供應鏈的其他環節都會將問題進行幾何級別的放大,從而導致整條供應鏈的失控。這造成的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跨國企業要求其合作伙伴在供應鏈管理信息化上必須具備相當的基礎,要有較強的集成能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
為了適應國際市場競爭、參與國際供應鏈體系,我國企業通過業務拓展、調整產品結構,實現組織生產和流通的全球化。企業間的分工細化,協作增強,市場競爭不再局限在單個企業之間,而是企業群與企業群、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在用戶需求的牽引下,由多個企業縱向聯合形成一種合作組織形式,再通過信息技術把這些企業連成鏈條或網絡,把鏈條上各節點的資源有效整合并互動管理,更有效地向市場提供商品和服務來完成單個企業所不能承擔的市場功能成為當今國際市場的主題,供應鏈管理已經走上前臺,我國企業在物流供應鏈管理信息化方面要下大功夫。
“物流供應鏈管理信息化對企業而言不是沒必要,而是很有必要。就像20世紀90年代初很多人都很抵觸計算機的應用和普及一樣,對于這樣的新技術,將來推廣和發展是一個必然趨勢。你遲早是要接受這個新技術,那為什么不先行一步,得到領先的競爭力呢?”沈國康用這樣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企業物流信息化的必要性,“況且我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合作將越來越多,與其等著對方要求自身提高供應鏈管理水平,為何不自己先著手改進呢?”
企業的業務流程并沒有停止在公司的大門口,全球化的供應鏈體系已經無法避免。通過構建物流供應鏈信息化平臺,企業可以實現提升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縮短交貨期以及降低庫存的目標,進而整合自身資源,優化企業配置,提高企業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