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攪局”傳統金融界 金融業邊界正變模糊
金融業最近有點兒煩。不是因為錢荒也不是因為盈利能力下降,用和訊網副總經理王煒的話說,這是因為金融界來了一群“搞互聯網的野蠻人”。宣稱只做“平臺”的互聯網企業,似乎總能對準傳統銀行的弱點,直截了當卻又恰到好處地在這些金融巨人身上,劃出極佳的突破口。
這些來攪局的“野蠻人”讓傳統金融業界開始忐忑不安:沒有人能夠確切說出,未來金融業究竟會被帶往何處。
1 攪局者晉升榜樣
7月7日,阿里小貸資產證券化獲批。這是首單獲批的基于小額貸款的證券公司資產證券化產品,也是證券公司與小貸公司合作的初次探索,被金融業界視為信貸資產證券化的破冰之舉。
此前兩天,國務院剛剛發布“金十條”,要求金融機構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常規化發展,盤活資金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而獲批后僅僅過了4天,阿里小貸與諾亞財富等公司發布的私募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就在7月11日宣布募集完成。
僅僅一周的時間,阿里小貸再次讓整個金融業界汗顏:資產證券化,這個剛剛出現在國務院文件中的、用以要求傳統金融行業的金融詞匯,轉瞬間出現在一家互聯網企業新發的產品名稱中。反應速度之快,也讓阿里再度成為金融業界關注的焦點。
“阿里小貸已經成了金融業創新的榜樣。”中國小額信貸發展促進網絡秘書長白澄宇說。所謂資產證券化,是將能夠產生穩定現金流的一部分資產,打包建立一個資產池,并以其將來產生的現金收益為償付基礎發行證券。
來勢洶洶的阿里小貸其實一直為資金發愁。按照規定,小貸公司只能用自有資本金進行放貸。目前,阿里旗下兩家小貸公司注冊資本金總和為16億元。按照小貸公司融資杠桿率只有0.5倍的規定,阿里金融兩家小貸公司可供放貸的資金最多為24億元。
而資產證券化最多可滾動盤活50億元,等同于幫助80萬家微型企業獲得資本市場的融資支持。雖然在阿里小微創新金融公關總監王彤看來,阿里小貸并無意對戰傳統銀行業,但這卻足以讓傳統銀行有了危機感。
2 銀行家們在顫抖
“很明顯,阿里金融對銀行業已經形成挑戰。”民生銀行行長洪崎說道。
“我已經深切感覺到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會徹底顛覆傳統商業銀行的經營模式、盈利模式和生存模式。” 交通銀行董事長牛錫明坦言。
銀行家們在顫抖。而讓他們顫抖的,不僅是阿里小貸的資產證券化,也是在6月份銀行業“錢荒”中,那些被互聯網金融席卷而去的、他們夢寐以求的資金。局外之手正在伸出,金融行業的邊界在變得模糊。
6月17日,對于銀行業來說一片陰霾。在資金上勒了半個月褲帶的銀行沒能得到央行的一絲憐憫。銀行業似乎已經預感到,央行態度的強硬或將推高同業拆借利率。3天后,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升至13.444%的歷史最高位。
就在這天,半道“殺”出的余額寶悄無聲息地“偷”走銀行原本就不富裕的資金。上線18天后,這個看起來并不起眼的基金產品,便擁有了250萬用戶、60億的規模,而現在余額寶每天還在以數億元的資金量流入,這讓銀行家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互聯網帶來的強大沖擊。
實際上,銀行業防范的對象并不僅僅是阿里金融一家。近年來基于互聯網模式產生的P2P借款服務平臺也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一項數據顯示,2012年末,P2P借貸服務平臺超過了200家,可統計的P2P平臺線上業務借貸余額超過100億元,投資人超過5萬人。若是加上尚未統計的P2P線下業務,其借貸余額和投資人數還將倍增。
在白澄宇看來,傳統銀行業擔心的不是信貸業務的流失,而是存款的流失。央行的數據也證實了這一點。在“錢荒”最嚴重的6月份,銀行業的存款較去年同期少增了近一半。而近年來存款負增長的現象也數不勝數。
3 監管仍相對空白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如火如荼的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仍處于相對空白期。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院常務副院長廖理介紹說,以籌集資金為主業務的眾籌網站,如P2P網站等,有將近40%的項目能拿到錢,參與人數達幾十萬之多。“這樣一個大規模的融資,如果不加快監管,會使數千人上萬人面臨巨大風險。”
中國人民銀行消費者保護局局長焦瑾璞也表示,互聯網金融時代應完善互聯網金融法規,更加關注和重視金融消費權益保護。
對于互聯網金融,美國的監管體系對于消費者的保護無非三點:公平對待所有投資者、保護消費者的隱私,并給這些使用者消費意識的教育。而互聯網金融平臺也會出臺相關措施來保護消費者,如將投資者的投資上限設為其凈財產的10%,減少投資失敗帶來毀滅性個人財務問題的可能性。
此外,對于互聯網金融平臺,美國監管部門要求他們每天至少一次或者多次提交報告。消費者可以有各種途徑了解到這些金融平臺的信息,幫助他們衡量自身的風險承受度、多樣化投資、理智而非盲目地投資。
在中國,央行剛剛將互聯網金融中的線上支付納入到《中國銀行卡行業管理辦法》當中,焦瑾璞表示,其他方面的監管應盡快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