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襲擊”金融領域
談到互聯網,當初肯定沒人會想到,一個軍事、學術的研究系統會引起一場世界性的技術變革。正如電子商務改寫零售業、網媒挑戰平面媒體一樣,互聯網技術也沖擊著金融領域。
當今,當許多金融機構還沉浸在傳統的經營模式中,受益于金融管制和地域保護時,卻突然發現互聯網企業已經完成了“逆襲”。如今的互聯網公司不再或者不愿只是金融機構的技術支持和輔助工具,它們通過對互聯網數據的深度開發撬動了更多的金融業務,并逐漸搭建出一套不同于傳統金融機構的經營模式。
互聯網金融的優勢不僅僅在于信息的搜集和處理,在一些互聯網平臺的交易體系設計中,還能有效地將眾多交易主體的資金流置于其監控之下,與傳統金融模式相比,這降低了風險控制成本。
在信息數據處理上,互聯網公司有天然優勢,因此這時的銀行能考慮的事只有兩個,要么直接買互聯網公司的信息,要么向它們學習。為了保住自己在金融領域的傳統地位,這些金融機構也在積極變革。與以前僅把網上銀行作為銷售渠道不同,銀行也開始更加注重互聯網金融的特性,包括客戶體驗、交互性能等。與此同時,銀行開始把互聯網技術與銀行核心業務進行更為深度的整合。
2013年2月17日,眾安在線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獲得保監會同意籌建的批復。10億的注冊資本在現有的保險公司中并不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數字,而網絡平臺上的運費險,華泰保險2010年就已經推出,但是眾安在線卻成了近幾個月的焦點,原因無非是它的三大股東:阿里巴巴、騰訊和平安。最大的電商平臺、最大的社交平臺以及以綜合金融為戰略目標的最大的保險集團。
在移動支付領域,商業銀行開始與運營商合作。自2012年以來,招行、浦發、農行、建行已率先行動,陸續公布了各自在移動支付領域的戰略規劃和最新產品。
不過,也有專家認為,互聯網金融算不上神奇,它們有的僅是交易成本、風險管理和客戶搜索上的優勢,而在處理糾紛和不良資產上傳統銀行是具有絕對優勢的。
以阿里金融的小額貸款為例,雖然阿里金融掌握了客戶的交易數據,但是卻沒有客戶的資金流向數據。數據庫不能有效掌握貸款人的資金流向,會在信用判斷上帶來一定的風險,而傳統的實體金融機構完全能夠找到這方面的數據。
但對于網貸的流水化操作模式,有專家提出質疑,認為每一筆不良資產的處理方式和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資產處置最后還是得交給人來做。